
你喝的蔬果酵素真的有「酵」嗎?公開蔬果酵素挑選6大原則!
Jul 31. 2024
你也習慣在便秘卡卡不順、消化不良、或是吃大餐前吃一包綜合蔬果酵素嗎?
不少人遇到消化道問題的時候都會想到要喝高纖蔬果酵素,而這幾年在網路平台或藥妝店都能看見琳琅滿目的蔬果酵素產品。
但蔬果酵素到底有什麼功效?對消化道幫助真的有這麼厲害嗎?在選擇酵素之前,Sally營養師要帶大家花5分鐘的時間了解如何挑選蔬果酵素產品!
目錄 |
(四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4:不添加多餘的人工香料、甜味劑等化學添加物 |
一、什麼是高纖蔬果酵素?
酵素,又稱為酶(enzyme) ,是一種體內的蛋白質,擔任消化催化劑,協助各種代謝反應進行及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。
大家熟知的酵素功效就是幫助食物分解,可以將酵素想像成一把食物剪刀,把吃進去的食物切小,藉此「加快」食物消化吸收的速度,使代謝更順利。
每一種酵素都具有專一性,只會參與一種分解反應,所以若是缺乏任一種,體內相對應的化學反應就會受到影響,使身體無法完整消化食物、吸收營養,破壞到正常的代謝平衡。
二、酵素有哪幾種?
(圖片取自於:Panda 酵素是什麼?酵素可以天天吃嗎?何時吃最好?營養師剖析5大好處與挑選方法)
不同酵素都有專一性,基本上會有3種,分別為:消化酵素、代謝酵素及食物酵素。
這三種酵素會在我們每一餐吃下不同的食物下去後,啟動及相互作用,協助消化並且展現出不同的功效。
1) 消化酵素
可由人體自行合成或是透過保健食品補充,主要幫助食物消化及分解,將食物中的營養大分子變成小分子以利身體吸收利用。常見的消化酵素分別為澱粉酶、蛋白質分解酶及脂肪分解酶
2) 代謝酵素
主要由人體自行合成,能參與能量轉換、廢物排出、氧化還原等作用。簡單來說,代謝酵素是幫助新陳代謝、維持體態的重要酵素!
常見的代謝酵素像是轉移酶、異構酶、氧化還原酶等
3) 蔬果酵素
蔬果酵素,又稱為食物酵素,是存在於食物中的天然分解酶成分,主要能幫助消化作用的進行,其中常見的蔬果酵素像是鳳梨酵素、木瓜酵素、奇異果酵素等。
➤《加入生活博主:點擊領取專屬購物金300元!隱藏優惠等你拿!》
➤《加入Hey!CHESS社群聊天室:填單送小禮物~活動優先報你知》
三、蔬果酵素功效有哪些
酵素主要作用在於幫助吃下的食物消化分解,讓身體更好吸收,並且在日常補充來中建議在飯前或空腹時食用效果最好。
不同時段吃蔬果酵素,對身體會帶來不同功效,分別為:
1. 飯前
有效的消化和吸收,增加身體保護力,早餐前服用還能恢復活力和健康
2. 飯後
有效的幫助餐後食物的分解及吸收,同時還能增強體質調整
3. 睡前
幫助隔天早晨醒來時的排便順暢,清除前一天所累積的宿便
4. 運動前
加速運動時的新陳代謝,加強脂肪燃燒作用
四、哪些人需要補充綜合蔬果酵素?
在3種酵素種類中,消化酵素及代謝酵素可由人體自行合成。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體內產生的酵素會逐漸減少。人體酵素含量最高的年齡為10歲,而到了30歲體內酵素會減少只剩下60%左右,到了60歲體內酵素不到20%。當體內消化及代謝酵素減少,就會影響代謝率,進而造成肥胖、頑固脂肪堆積的問題。
另外,雖然可以透過食物補充到蔬果酵素,但因為蔬果酵素特性較不穩定,遇熱時容易失去活性,因此從食物中補充到的酵素量也是非常有限,透過額外保健品補充相對變得更重要。
什麼樣的人需要補充蔬果酵素?
1. 餐餐外食,容易飲食不均衡的人
2. 日常蔬果攝取不足的人
3. 工作忙碌,沒有太多時間進食,常狼吞虎嚥
4. 生活壓力大,作息不正常
5. 工作常需要應酬,聚餐多的人
6. 年長者,消化道機能退化族群
如果你的日常飲食規律均衡,生活作息也正常,但想要提升體內的酵素含量來幫助消化,或是偶爾需要應酬、聚會吃大餐,也可以額外補充高纖蔬果酵素,加強提升消化效率!
五、綜合蔬果酵素產品- 6大挑選原則
(一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1: 注意成分是否含西藥、天然瀉劑
如果吃了綜合蔬果酵素讓你過沒多久後就覺得肚子絞痛、跑廁所等,就要翻開外盒標示,注意是否有添加西藥(如:番瀉、番瀉葉萃取物、阿勃勒萃取等成分)。另外,不少知名酵素品牌,為了可以快速達到「排便」效果,會加入一些天然輕瀉成分,像是望江南属成分(如草決明、羊角豆等)、氧化鎂、辣木葉、蘆薈素等。
這些天然輕瀉成分,雖然是植萃來源,但對於腸道容易形成依賴性,造成腸道失去自我消化及代謝能力。另外,蘆薈素對於體質較敏感的女性,容易造成宮縮、經血量增多等問題,因此需要避開食用。
(二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2:使用蔬果來源的天然酵素
由於高抗氧化蔬菜及水果含有多種酵素,因此選擇蔬果來源的酵素是最適合人體吸收。其中高含量酵素的蔬菜及水果,像是芹菜、綠花椰菜、歐芹、木瓜、火龍果、奇異果等。
另外,建議選擇至少15種以上的綜合蔬果消化酵素,確保含有多元分解酵素像是:澱粉分解酵素、脂肪分解酵素、蛋白質分解酵素、纖維分解酵素、葡萄糖分解酵素、乳糖分解酵素等,吃下去的營養才能被好好消化利用。
(三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3:加入消化道必備益生菌、益生質
除了蔬果發酵之外,好的酵素會加入腸道調節必備成分,像是益生菌及益生菌的營養來源(益生質)。
挑選適合腸道的菌種比菌數更重要!以亞洲人來說,腸道最容易缺乏的好菌主要以乳酸菌屬(如:嗜酸乳桿菌、鼠李糖桿菌等),而需要透過額外的補充來平衡腸道菌相。
養好腸道菌的同時,需要額外補充益生菌在腸道存活的重要食物,常見的益生菌食物像是水溶性膳食纖維、玉米來源可溶性纖維等。
另外,水溶性纖維還能清除毒素、降低膽固醇,又被稱為人體奇妙的清道夫。
(四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4:不添加多餘的人工香料、甜味劑等化學添加物
市面上不少綜合蔬果酵素產品,為了讓產品喝起來順口,會加入不少甜味劑、人工香料、色素等成分。這些成分攝取過多,不僅會增加每日熱量攝取,還會造成身體負擔,反而出現反效果。
選擇綜合蔬果酵素產品時,建議優先選擇使用天然果汁來源的調味成分,像是百香果汁粉、檸檬果汁粉等,成分相對更純淨天然,大人小孩都可以安心長期食用。
(五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5:使用專利大廠之植萃原料,品質更有保障
擁有專利認證的原料,並且由大廠所製造之原料,都會經過多項的臨床及科學研究認證其安全性,不只是功效方面具有實驗數據佐證,在品質上更有保障!
常見的植萃原料大廠像是日本Fibryxa水溶性膳食纖維大廠、美國OBN(Organic by Nature) 有機蔬果大廠等。
(六) 綜合蔬果酵素挑選6:通過SGS檢測並完整公開報告
SGS檢測則是食安中最佳指標,挑選通過SGS檢測的酵素產品,並且公開完整檢驗資訊,長期食用產品才能更安心有保障。
另外,有些酵素品牌會另外檢驗番瀉苷(瀉藥)成分,可留意報告是否有清楚公開檢驗項目、檢驗結果及檢驗日期。公開資訊越清楚透明,代表產品更有品質上的安全把關。
最後,雖然吃酵素具有提升消化道功能的效果,但建議搭配良好的生活作息及均衡飲食,加上規律的運動習慣,才能有效維持腸道健康,長期調整及達到腸道排毒效果。
參考資料 REFERENCE:
1. de la Fuente M, Lombardero L, Gómez-González A, Solari C, Angulo-Barturen I, Acera A, Vecino E, Astigarraga E, Barreda-Gómez G. Enzyme Therapy: Current Challenge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. Int J Mol Sci. 2021 Aug 25;22(17):9181. doi: 10.3390/ijms22179181.
2. Ianiro G, Pecere S, Giorgio V, Gasbarrini A, Cammarota G. Digestive Enzyme Supplement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. Curr Drug Metab. 2016;17(2):187-93. doi: 10.2174/138920021702160114150137.
3. Wang H, Huang X, Xia S, Chen C, Chen X, Zhang Y, Farag MA, Xiao J, Nie S. Celery soluble dietary fiber antagonizes flavonoids ameliorative effect on dextran-sodium-sulfate-induced colitis in mice. J Adv Res. 2023 Oct;52:73-88. doi: 10.1016/j.jare.2023.01.013
4. Khalesi S, Bellissimo N, Vandelanotte C, Williams S, Stanley D, Irwin C. A review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healthy adults: helpful or hype? Eur J Clin Nutr. 2019 Jan;73(1):24-37. doi: 10.1038/s41430-018-0135-9
5. Dahiya D, Nigam PS. The Gut Microbiota Influenced by the Intake of Probiotics and Functional Foods with Prebiotics Can Sustain Wellness and Alleviate Certain Ailments like Gut-Inflammation and Colon-Cancer. Microorganisms. 2022 Mar 20;10(3):665. doi: 10.3390/microorganisms10030665